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口服新冠抗病毒药物下半年或进入临床|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科研圈 2022-04-14
你可以单独订阅“科研圈日报”了——请点击上方 #科研圈日报 话题,点击右侧“订阅话题”按钮即可。“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新冠药物

中国口服新冠抗病毒药物下半年或进入临床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由我国自主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的临床前候选特效药物分子 GDI-4405 正加速推进多项临床试验申报和药物生产,预计 2022 年下半年进入临床。

该药物由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开发,以新冠病毒复制和增殖所必需的 3CL 蛋白酶为靶标。后者是病毒复制所必须的蛋白酶,也是多种上市抗病毒药物(如艾滋病、丙肝药物)的靶点。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丁胜表示,GDI-4405 在对重组新冠病毒 3CL 蛋白的酶活性抑制、人源呼吸道上皮细胞感染的新冠活病毒的抑制以及针对德尔塔变异病毒等一系列体外实验中,表现出了比辉瑞获批药物帕西洛韦(Paxlovid)更强的抗病毒活性。在动物实验及动物毒理评价实验中,GDI-4405 也表现出更优异的生物利用度和暴露量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同时,其生产成本也低于帕西洛韦。丁胜认为,GDI-4405 将进一步促进全球小分子口服新冠药物的研发进程,成为疫苗的有效补充。

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由清华大学、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和北京市政府于 2016 年共同创立,是中国首家以政府与资本合作模式创办的非营利新药研发机构。重点领域包括抗病毒研究,以及结核病、疟疾、寄生虫感染、环境型肠道功能障碍等疾病研究。(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澎湃新闻)


现有抗体疗法对抗奥密克戎疗效较差,但口服药物仍有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和日本东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okyo)合作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现有新冠口服药仍可有效对抗奥密克戎变体,而抗体疗法(通常是静脉注射药物)对抗奥密克戎的疗效远低于对抗病毒早期变种的疗效。一些抗体在实际剂量下完全失去了中和奥密克戎的能力。在使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细胞的实验室实验中,研究人员针对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及其主要变种(包括阿尔法、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比较测试了抗体疗法和抗病毒口服药疗法的有效性。实验发现,研究人员测试的所有四种抗体治疗对奥密克戎的疗效都低于对早期病毒株的疗效。美国默沙东(MSD)公司的新冠口服药莫努匹拉韦(Molnupiravir)和静脉注射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对奥密克戎变体的作用与它们对早期病毒株的作用一样有效。公共卫生官员预计这些药丸将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新冠治疗方法,这将降低高危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并减轻大流行的负担。相关研究于 1 月 26 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UWM,UBC)


· 肢体再生

持续给药 24 小时,让成年青蛙长出可以游泳的新腿

非洲爪蟾(African clawed frog)是南非的一种水生青蛙。图片来源:Pouzin Olivier


近日,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学维斯研究所(Harvard University’s Wyss Institute)的科研团队通过持续 24 小时的给药,让不具备肢体再生能力的非洲爪蟾在 18 个月后长出了它失去的腿研究者将断肢的部位包裹在一个称为 BioDome 的硅胶壳内,其中充满了丝蛋白凝胶和五种不同的药物,分别起到消炎、抑制疤痕组织生长、和激发新的神经、血管于肌肉生长的功能。在药物的作用下,青蛙的再生功能被启动,并最终长出了几乎完全恢复的肢体。接下来,研究团队将尝试对哺乳动物进行再生,冀望其最终能用于人体。相关论文于 1 月 26 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Tufts University)


· 新冠疫情

接种疫苗的人出现“新冠后遗症”的可能性较低

根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一项来自以色列、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数据显示,接种疫苗的人出现新冠后遗症的可能性较低。研究者收集了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11 月期间接受新冠核酸检测人群的人口统计数据、急性发作时期的细节以及他们目前正在经历的症状信息。然后将接种疫苗的个体与未接种疫苗的个体和未感染的个体在急性感染后的症状方面进行比较。在感染者中,有 67% 接种了疫苗,最常报告的症状是;疲劳 (22%)、头痛 (20%)、虚弱 (13%) 和持续性肌肉疼痛 (10%)。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接受两剂疫苗的人报告上述症状的可能性分别降低了 64%、54%、57% 和 68%。接受两剂疫苗的人报告上述症状的可能性并不比从未感染过新冠的人高。研究者表示,除了降低急性疾病的风险外,新冠疫苗接种可能对新冠后遗症具有保护作用。相关论文于 1 月 17 日发布于预印本平台 medRxiv,未经同行评议。(Nature News)


新冠再次感染的免疫标志物与初次感染不同

据 1 月 25 日发表于 mBio 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 SpaceX 公司的研究人员合作确定了与再次感染和再次暴露于新冠病毒相对应的血液生物标志物。此前研究显示,恒河猴感染新冠病毒的临床反应与人类相似。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让恒河猴暴露于不同剂量的新冠病毒变种,并在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前后采集了血液样本。他们对血液样本的分析显示了不同的再感染生物标志物,其中包括与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核衣壳蛋白或病毒颗粒其他部分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体水平升高,暴露在高剂量病毒下的恒河猴表现出更高的新冠病毒免疫球蛋白反应。论文报告称,这些免疫学特征将恒河猴的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区分开来。研究团队随后分析了一小部分人的血液样本,对人类的研究再次证实了此前对恒河猴的研究结果。研究者指出,有必要开发廉价且能广泛使用的工具来监测新的感染热点。(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 病毒学

研究发现十余万种新病毒,计算工具与数据库已开源

近期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通过筛选现有基因组数据,发现了超过 100 000 种新型病毒,包括 9 种冠状病毒和 300 多种与丁型肝炎病毒(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相关的病毒。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病毒对全球经济与人类健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病毒学家估计仍然存在数以万亿计的未知病毒,许多可能是致命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专门用于搜索的基于云的计算机工具,搜索了 570 万个生物多样性样本,发现了近 132 000 种 RNA 病毒的部分基因组,将已知物种的数量扩大了大约一个数量级。研究团队创建了包含开发工具及结果的数据库,并免费公开。这将扩展已知的病毒序列,揭示新出现的病原体的进化起源,改善病原体监测,并帮助预测和缓解未来可能发生的病毒感染大流行。相关论文 1 月 26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Science News)


· 疫情通报

1 月 26 日我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 63 例,其中本土病例 25 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1 月 26 日 0 - 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63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38 例(上海 20 例,云南 5 例,浙江 4 例,广东 3 例,河南 2 例,北京 1 例,吉林 1 例,广西 1 例,四川 1 例),含 6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浙江 4 例,广东 1 例,云南 1 例);本土病例 25 例(浙江 6 例,均在杭州市;北京 5 例,均在丰台区;黑龙江 5 例,均在牡丹江市;河北 4 例,均在廊坊市;天津 1 例,在河北区;上海 1 例,在奉贤区;河南 1 例,在安阳市;新疆 1 例,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兵团 1 例,在建设兵团第四师),含 2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北京 1 例,黑龙江 1 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55 例,其中境外输入 38 例,本土 17 例(黑龙江 11 例,其中牡丹江市 10 例、绥化市 1 例;新疆 3 例,均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兵团 2 例,均在建设兵团第四师;江西 1 例,在上饶市)。截至 1 月 26 日 24 时,我国内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105 811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6 例。(国家卫健委)

编写:刘羽畅、周阳、阮雪铭、李小星、郑歆原、董聿恒、武大可
编辑:魏潇、武大可
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及时获取最新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